团学工作

您现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团学工作 > 正文

我院暑期“三下乡”开展壮族骆垌舞调研

711日,南宁师范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“青春艺教”暑期社会实践团深入南宁市武鸣区玉泉村,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"骆垌舞"展开专题调研。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组织音乐学、舞蹈学师生共同参与,为这一千年非遗的传承发展注入高校智慧。

本次实践团以“探寻骆垌舞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现状”为调研主题,对骆垌舞非遗传承人邓成峰(暂未认定)及舞者进行了访谈。访谈中邓成峰老师带领志愿者们参观并讲解了骆垌舞的起源与发展,并对其传承方式与传承中的问题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。其中重点谈到“传承人是“记忆”——不管动作怎么变,面具、口诀、老故事不能丢。这舞不是跳给别人看的,是咱玉泉村不能忘的根。”其舞蹈呈现对于核心元素的保留,突出了文化价值与传承温度。

访谈结束后,志愿者与邓老师及舞者潘老师进行了骆垌舞《点兵投粮》动作要领的学习。该舞蹈是壮族先民骆越人文化风貌与精神信仰的集中体现。其内容涵盖出征、点兵、行军、打仗、筹粮、存粮、养兵、驱邪、喜庆、安民等多个场景,是武鸣区乃至整个广西壮族文化的重要符号。志愿者们通过学习深刻感受到每一个动作里的历史重量。

对话与舞蹈动作学习,在口诀与故事中触摸文化之根。实践期间,志愿者们用录音设备记录了传承人的口诀与鼓点,用摄像机拍摄了“出征”“点兵”“驱邪”等经典片段,还协助传承人整理了舞蹈道具的制作方法。团队指导老师表示:“三下乡不仅是‘看’和‘听’,更要‘做’和‘传’。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实际行动,让骆垌舞被更多人了解,也让年轻人明白,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能融入当下生活的‘活文化’。”

此次暑期“三下乡”实践调研活动,不仅让我院学子们近距离触摸到了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,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了“传承”二字的分量。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说:“大学生参与三下乡,既是走出校园、了解社会的过程,更是接过文化接力棒、用青春力量守护民族根脉的责任担当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关注骆垌舞的传承,让这份千年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。”

据悉,实践团队返回学校后,将整理此次调研资料,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,让更多师生了解这一珍贵的非遗项目。同时,团队还将与武鸣区文化部门对接,探讨建立长期合作机制,为骆垌舞的保护与传承贡献持续的青春力量。

图:刘洁莹

文:于永丽

更多
[打印文章] [添加收藏]

团学工作